[文集] [专题] [检索] [独立评论] [海阔天空] [矛盾江湖] [全版论坛]

独立评论

作者: 露芦潞拢脪禄猫脡   脌脧脳脫脢脟赂枚掳毛碌玫脳脫----露芦潞拢驴脥脤眉脗脹碌脌录脪 2023-03-14 13:33:13  [点击:1110]
老子是个半吊子----东海客厅论道家
余东海

【纠老】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东海曰:得道之谓德,积德而成仁,大仁而后义,大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保障而制乱之关键也。反过来说,礼本于义,义本于仁。仁于人为性,于天为道。道即太一,故《礼运》说“礼本于太一”云。

【纠老】儒道两家皆有得于道,但对道体的证悟、对仁义的定义不同,即本体观、道德观同中有异,大同大异。老子“失道而后德”云,将道德仁义礼都割裂开来了,失道何来德?失德何来仁?失仁哪有义?失义哪有礼?把礼视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对礼制的反感排斥形于辞色。殊不知,反掉了礼和礼的精神,别说回过头来重得义仁德道,那将连善法都建立不起来,只能恶法悖天或无法无天,一切不可收拾。在儒家,仁性即是天性,仁德是徳之大者。仁统众德,大则义礼智信勇,小则温良恭俭让,无不为仁德所覆盖和包含。仁外无道,仁外无德。

【纠老】理学家几乎无不辟佛道,二程摈之甚力,朱子尤为严厉,其对老子的批判见于《近思录》和《语类》卷一二五。朱子认为老子学术和人品都有问题。有问老子可谓乡愿否?朱子答:“老子不似乡愿。乡愿尚在伦理中行,那老子却是出伦理之外。他自处得虽甚卑,不好声,不好色,又不要做官,然其心却是出于伦理之外。其说煞害事。如乡愿便却只是个无见识底好人,未害伦理在。”这是把老子看得还不如乡愿。乡愿只是无见识,老子则“害伦理”云。朱子还抨击老子不负责任,自私权诈,谓申韩“学本于黄老”云。虽然略嫌苛刻,却也不无道理,值得当今儒生参考。今儒固然不必再辟之,但过度赞可老子和道家,强为之辩,为之粉饰,亦非所宜,毕竟两家立场观点方法之区别甚大。

【纠老】说儒道一家,甚至说诸子百家一家,都没问题。如马一浮所说,诸子百家均为六艺所统摄,是从那个根本的源头演化出来的。但必须明白,这是从源头上说。故吾尝言,论儒道两家和诸子百家,须明其源流。自其源而言,都可以上溯到中道和六经,诸子百家皆一家;自其流而言,皆非中道,轻则离之,如道家杂家墨家阴阳家;重则叛之,如法家。离经叛道,此之谓也。关于老子和道家,马一浮看得最准确。他认为,周秦诸子以道家为最高,道家之中又以老子为最高,而其流失亦以老子为最大。他指出儒道两家之别:“老子病根所在只是外物,他真是个纯客观、大客观的哲学,自己常立在万物之表。若孔子之道则不然,物我一体,乃是将万物摄归到自己性分内,成物即是成己。故某常说:‘圣人之道,己外无物。’其视万物犹自身也。”“今讲老子流失,是要学者知道心术发源处,合下便当有择。若趋向外物一边,直饶汝聪明睿知到老子地位,其流弊不可胜言。”(《论老子流失》)

【纠老】“自己常立在万物之表”正是老庄和道家的共同特性。圣人之道,己外无物;老子之道,己内无物,宇宙万象包括人类社会,一切无非外物,连仁义礼智信都在道之外。这样的道体观一旦建立起来,必然强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学弃礼,以虚静无为为最高宗旨。老子之道极高明却未能道中庸,道家之所以与佛教一起被称为出世法,原因在此。儒佛道于道皆有所得,但所得不同。道体四性中,道家得其主宰性超越性,未得其潜在性乾健性。所得不同即对道体的认证不同。道体之大象,阴阳一体,阴侧重虚寂,阳侧重生动。佛家证其空寂,道家证其虚静。唯儒家圆证大象之全体,乾坤一体,阴阳合一。这才是真正的极高明,太极和中道的高明,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纠老】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说“绝学无忧”云云,对语言文字和学问的轻蔑排斥溢于言表。这是老子道体观的逻辑必然。老子于道,只知其超越一切,不知其大用无边,不知人类文明包括语言文字和学问,无非道体的妙用。语言文字非道,却是载道、传道不可或缺的工具。儒家重训诂,是对这个工具要求高严。六经无虚言,君子无戏言,是使用这个工具特别认真准确。孔子说我欲无言,这是感叹于道体之超越,非语言文字和学问所能尽。但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教学和编撰六经,慎重于语文,恭敬于学问,就是深知大道必须仗语言文字流传弘扬。此非老子所能知、所能媲也。

【纠老】程子谓老子权诈,朱子说老子心毒,都有苛责之嫌。仁义圣智,老子尚且以之为病,何况权诈居心不良,更为老子所不屑也。但若说老子思想冷并容易流于权诈,则没问题。最擅长权诈的法家有两个根源,一是荀子,一是老子。历史上第一个解释老子的学者是韩非,作有《解老》、《喻老》二篇。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韩非合传,在“太史公曰”中认为庄子、申不害、韩非都原于老子。二程说:“老子之后有申韩,看申韩与老子甚悬绝,然其原乃自老子来。”苏轼说:“老子之学,重于无为,轻于治天下,韩非得其轻天下之术,虽至残忍刻薄。”老子轻天下,是其道体观的必然结果。老子于道自有其真诚性,但与孔孟相比又颇逊色,诚意正心功夫严重不足。孟子和《中庸》都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老子远远没有诚到这个高度。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用在老子身上同样合适。不知人是因为未能诚于人道而立足之,蔽于天是因为未能诚于天道而圆证之。老子论及人道和政治,常常不靠谱不着调,根源在此。注意,老庄反对仁义之道,可不是反对假仁假义和仁义的流弊,而是反对仁义本身。老眼相看,仁义礼智及知识学问,都不在其道之内,无非附赘悬疣而已。

【纠老】老子好说婴儿和赤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说“如婴儿之未孩”,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说“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等,都是强调赤子之心的珍贵和重要,此与儒家相通。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赤子之心纯一无伪,为儒道两家同重。然亦有别。大人之心通达万变,通达大人之学和大人之道,不仅纯一无伪而已。换言之,同样是赤子之心,孩童和大人有别。孩童的赤子之心,基本靠不住。经过儒家教育,孩童才有望成长为君子;君子希圣希天,就可以继续成长,上达圣贤境界。君子的赤子之心,基本靠得住;圣贤的赤子之心,绝对靠得住。此非老子所能知也。

【纠老】论道德,君子基本不退,圣贤绝对不退。圣贤的赤子之心,一成永成,永不败坏,金刚不坏。就像黄金不会再退为矿石,熟饭不会再退为生米。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成人,曾子说可以托孤寄命、临大节不可夺的君子人,孟子说不移不淫不屈的大丈夫,虽无文王犹兴的豪杰之士,都是道德不退的表现。这种成人、君子人、大丈夫和豪杰之士,古来中道上和儒门中特别多,道门中也有,多乎哉不多也。对于人道事业,道家善于冷眼旁观,袖手远观。这是老子贵柔守弱、谦下无为、不先不争、和光同尘等等思想的逻辑必然。孔子批判道家隐士“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和“与鸟兽同群”,如理如实,非苛责也。人道事业特别是政治事业还是要靠儒家,儒家最靠得住,也唯有儒家,才是中华文明的政治领航者和主要缔造者,才是中华之心、民族之魂!

【纠老】儒道两家同宗《易经》,但所得同中有异。《易经说卦》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将道德落实和建立在人道上。老子却说“绝仁弃义”,将仁义从道德中剔除出去。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不无道理也。吾尝言,老子是个半吊子。上不明乾元之健,下不明仁义之道,不上不下,非半吊子而何。半吊为一吊的半数,不满串、不够数的意思。老子不是无道,而是所得不成吊,故其言常常偏激而不着调。

【纠老】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第四十七章)这段话不尽合理,又不无道理。欲知天下,树立正知正见和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关键。这里一错,全盘皆误。当年加盟独立中文笔会,发现不少会友,虽在美西生活已久,既不懂儒家,也不明美西,中西双昧,一塌糊涂,一切糊涂,根本原因就是立场观点方法错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跑遍全世界也是白跑。

【纠老】老子的话大多不准确,或多破绽,捉襟见肘;或有偏倚,东倒西歪。例如这句话:“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就不靠谱。盖君子于身,该先则先,当仁不让,该后则后,依礼而让;该存则存,明哲保身,该外则外,杀身成仁,后其身不是为了身先,外其身不是为了身存。王船山批判老子是“持机械变诈以缴幸之祖”(《宋论》)固然过于严厉,并非空穴来风。老子本身非诈,但诚之功夫不足,其流弊和后学很容易滑向权诈之术。当心当心。

【纠老】“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这句话,用之于主权没问题。主权领域,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意代表天意。但在治权教权领域,圣人却不能以百姓心为心惟民是从,而要作之君作之师,君有君道师有师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最大程度地导良百姓心。

【纠老】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东海曰:大道废,因为无仁义;有大偽,因为智不足;六亲不和,因为无孝慈;国家昏乱,因为无忠臣。

【乾坤】乾道贵在阳刚,坤道重在柔顺。坤文言说:“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又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讲的都是柔顺之德。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也是坤得的特征。之所以不敢为天下先,是因为地只能顺承天而不能僭越天,坤应该厚德载物,但不能首出庶物。

【儒道】儒道两家在修养方面既有不共法,亦有共法。寡欲就是两家共同的修养要求。孟子说:“养心并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老子也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注意,寡欲是两家原则要求,落实到具体修养功夫中,两家的寡欲方法和节制程度又不同。儒家较宽,视正常的人欲为天理;道家从严,常从寡欲发展为絶欲,连正常的人欲也绝了。

【儒道】從容厅友言:“庄子批评儒家,有如禅师呵佛骂祖,表面斥之,实是帮助儒家澄清一些浮在表层的观念,拨云见日,从反面成全正面。不善读的人只见到其呵佛骂祖,善读的人从呵佛骂祖中看出真意。”东海曰:这是对庄子的美化粉饰。庄子妄批孔子和儒家,似是而非,混淆是非,流弊深重,最方便被反儒势力和邪恶势力所利用。对于中华文明,历代道家未尽辅襄之力,时有抵牾之举。庄子有责焉。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庄子于天命,知之而有弊,蔽于坤而不知乾,《庄子》一书充满狎大人、侮圣言的言论。对于庄子和老子、道家的错误,程朱陆王和王船山熊十力等等历代圣贤大儒各有揭批,兹不详论。

【曲成】儒道两家都讲曲,但同中有异。首先是曲的“地位”不同。道家贵曲。《老子》言“曲则全,枉则直”,将曲直接等于全;儒家贵直贵诚,《中庸》把至诚放在第一位,“其次致曲”。曲是下位法,曲中必须有诚,“曲能有诚”,曲是为了求全,为了更好地尽诚,为了“曲成万物而不遗”。其次,两家之曲,涵义有异。儒家的曲不是枉曲,而涵曲折、委曲、细致之义。

【宗教】论礼,姑且承认孔子曾学于老子;论道,则老子远逊于孔子。但老庄及其徒子徒孙都原则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地充当老师。佛教徒也一样,自以为比儒家高明,即使尊孔尊儒,也是居高临下的,比如说孔子是儒童菩萨。与其说是尊重,不如说是贬低。

【有无】朱熹说:“易不言有无。老子言有生于无,便不是。”(《朱子语类》)张载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横集易说》)王夫之在为张载此语作注说:“明有所以为明,幽有所以为幽;其在幽者,耳目见闻之力穷,而非理气之本无也。老庄之徒,于所不能见闻而决言之曰无,陋甚矣。《易》以乾之六阳、坤之六阴大备,而错综以成变化为体,故乾非无阴,阴处于幽也;坤非无阳,阳处于幽也;剥、复之阳非少,夬、姤之阴非微,幽以为缊,明以为表也。”(《张子正蒙注》)

【工具】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句名言:“诗是翻译时丢失的东西。”诗不可译论,与道不可道论异曲同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用罗伯特的话说,就是“道是说出来时丢失的东西”。两者都很深刻,又都是片面的、偏激的深刻,非中论也。诗要原汁原味翻译,固然不可能,但高明的翻译,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低传达诗之意义的。同样道理,语言文字属于形而下之器,自有局限性,难以完全传达形而上之道,但实证道体的高明之士,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低传达道之大意的。语言文字不失为传道的基本工具和最佳工具。

【不道】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三十章》)事物强大就会衰老,这就叫不道,不道就会很快地死亡。《老子》第五十五章也有同样的话。物壮则老,自然规律,并非不道。但“不道早已”这个观点正确。不道,不合道,无道,背天逆理,不仁不义。论概率,仁者寿,不仁者不寿,不道的东西会很快灭亡。特代为改正:心邪则恶,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忌诈】兵不厌诈,政不可不厌诈,政治最忌险诈。在政治上,一味玩老子的柔道,奉行“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之类技术,极易自误,迟早玩死自己,唐代宗就是殷鉴。关于唐代宗之阴险和失策,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代宗》中有一篇专论颇为精彩,录此共赏。王夫之说:
“代宗委权以骄藩镇,而天下瓦解。其柔弱宽纵也,人具知之;抑岂知其失也,非徒柔弱不自振之过哉?惟握深险之机以与天下相劘相制,而一人之机,固不足以敌天下也。代宗之机,得之于老氏。老氏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此至险之机也,而代宗以之。固为宽弱以极悍戾者之骄纵,骄纵已极,人神共愤,而因加之杀戮也不难,将自以为善制奸慝而必死于其手。乃天下习知其术,而受其与、不听其取;乘弱制之以不复刚,终处于无何而权以倒持。安足以驰骋哉?自敝而已矣。
“李辅国恶已极而杀矣,程元振恶已极而流矣,鱼朝恩恶已极而诛之俄顷矣;假手元载以杀朝恩,复纵元载以极其恶,而载又族矣。当其姑为隐忍,则辅国繇三公而王,唯其志也;程元振位骠骑,激怒群情,挫抑汾阳,唯其志也;鱼朝恩总禁兵,判国学,隶视宰相,发汾阳之墓,钳制朝政,唯其志也;然犹曰宦官已掌禁军,有不测之防,弗能骤计也。元载以一书生,贪猥无状,自可折笔以鞭笞之者;乃颜真卿为之坐贬,杨绾为之左迁,李少良为之杖死,且寄邺侯于江外,一唯其荼毒而莫之禁。其处心积虑,欲甘心于载者已非旦夕,且必俟其恶盈而后殓,使害已播于天下,乃以快刑杀于俄顷。凡诛四肘腋之臣,皆以老氏之深机图之,而藉口以号于天下曰:吾非忍杀之也,彼自杀而我因之也。亦险矣哉!
“夫四奸者,依附左右,弗难制者也;不若是而诛殛之也有余,即若是而诛殛之也,亦弗能抗也;故代宗得以用其机而终投其阱。乃怙此以为协持天下之具,饵藩镇而徐图之,则愚甚矣。
“来不臣已著,举天下以讨一隅,易矣;而饵之以宰相,诬之以通贼,然后杀之。仆固怀恩已反,势且溃败,而犹为哀矜之说以恤之。于是枭雄之帅,皆测其险诈,即乘其假借之术,淫威既得而不复可制。故怀恩受副元帅而后叛,田承嗣受平章事而终不人朝,李零曜、崔旰、朱希彩、李正已、李宝臣皆姑受其牢笼而终逸於柙阱。一人之险,何足以胜天下战?徒宽总之而莫之能收。故曰其愚尤甚也。
元战死,晋杨绾而任之,意且与绾深谋制群雄而快其夙恨,绾早卒,乃战意而废然返耳;藉其不然,诛夷行于一方,则四方愈为摇动。然而无虑也,元载杀朝恩而帷盖之恩不保,绾虽忠,亦必虑及于此,以自虑于不才之散术,挟诈之主,未有敢兴深谋者也。信乎老氏翕张取与这术,适以自数,孰谓汉文几杖赐吴之智为能制吴之死命乎?帝王之诛赏,奉天无私,犹寒暑之不相贷也,邪说兴,诐行逞,此以为术,而天下之乱日生,可勿戒兴?”

【史眼】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是道家,可称为道门杂家。其论六家要旨,皆不得其正,更不明儒理。他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这也太小看儒家了,全不明内圣之道和易简之理。他又将儒道两家对比,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东海曰:这两段话尊道贬儒的思想倾向太明显了,太不符合两家事实了。一句话破之:道家无外王之大用,配不上这样的赞扬;儒家有垂拱之无为,不接受这样的批评。

【三家】斯里兰卡中国留学僧会秘书长释妙旨说:“儒家思想,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道家思想,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灵魂生老病死的关怀问题,是一个空白,而佛教的传入,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东海曰:儒家关怀追求四重关系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自己与自己的和谐。自己与自己的和谐,即身心的和谐和安顿。儒家自有终极关怀之诚和安心立命之法。可以说两种法门各有千秋,不能说佛教填补儒家空白。

【诸子】诸子之学,有好有坏,参差不齐,但品质最好,也有不足,兵家农家,技术之道;老子庄子,根基不正;杨朱墨学,偏差严重。至于秦法家,纯属邪道。其实,诸子百家无不根源于六经,它们中的好东西,无非吾儒故物。而吾儒的好东西,恰是它们所匮缺者。论意识形态,没有任何一家可与儒家媲美,没有任何一家可用来治国理政。而儒家为政,诸子百家皆可自由发展,兵家农家这些技术之道,更可为儒家所用。

【史眼】世衰道微、邪说泛滥之时,道及中道和王道的高处,不仅市井小人,即使三界精英亦不乐听闻,会自以为是或自动退离。如老子、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等高人们,对孔子无不如是。《论语•微子》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而不得与言。朱子《论语集注》认为,接舆是知道尊孔而思想趋向不同者,孔子下车欲告之以出处之意,而接舆自以为是,故不欲闻而避之。这个场景令吾想起佛陀法华会上五百罗汉离席。孔孟周游列国而不得其位,可悲的是各国诸侯和那个时代;屡遇高士而不得与言,可悲的是那些高士们。

【天道】对于天道而言,君子都是孝子,圣贤是大孝子,孔子是最大的孝子。佛子老子为不肖子。潇湘厅友称佛子为弃子,老子为逆子,似乎过了,言重了。佛老有得乎道,未得其全;有孝于天,未得其正,故孝心未尽。但不能说他们为天所弃、与天为逆。弃子逆子之称,邪教当之可也。
2023-2-17余东海集于青秀山下独乐斋首发于东海客厅二号公众号

加跟贴

笔名:     新网友请先注册笔名 密码:
主题: 进文集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