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专题] [检索] [独立评论] [海阔天空] [矛盾江湖] [全版论坛]

独立评论

作者: 脰矛脩搂脭篓   麓潞脟茂鈥脝脷媒R么鈥澝椔∶兠甭得劽椕ヅ捗櫬好嵚得樏兠宦B÷睹柮愨∶嘎甭甭仿矫朤脳氓碌脛脭麓脕梅隆路脮陋鲁颅 2023-07-26 04:57:22  [点击:1416]
二、春秋時期齊魯住民的族屬

西周時,宋、衛、魯等國是殷商故地,亦稱「商奄」,一般認為「商族」屬通古斯—東夷系民族。而研究商部落的族源又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們創制了甲骨文字,這之於漢民族的形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里程碑。

春秋,是一個仕農工商全面發展,文化教育長足進步時代。而春秋時代齊魯地區,又是中原農業文明的中心,孔子作為一位專業的思想家、教育家出現在魯國地方,是齊魯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文化教育事業的必然結果。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了孔子的七十七個學生,他們大多是來自商奄或其周邊諸國,他們的姓氏則為檢索商族的族屬提供了標本。這些姓氏與北方諸族族名的相似性,揭示了中原古代居民與北方民族同源的事實。

公姓諸生
孔子弟子中姓氏含有「公」字者有:公冶長、公皙哀、公伯繚、公西赤、公孫龍、公祖句茲、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公西輿如、公西箴,等十一人。此外,《史記》還說:「黃帝者,……姓公孫」。[21]因此判定這些含「公」姓氏的族源,對於中原古族的研究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說「公孫」是「公之孫」,「公伯」是「公之伯」,「公祖」乃是「公之祖」,都是些無稽之談。我們還得從語音上來尋找它們的族名之源。從字形上來看,「公」與「瓜」有相像之處;但兩字究竟是否相關?頗難求證。然而,「瓜」可以衍生出「孤」和「狐」等字,若將「公」作「兀/烏/斛/紇」讀,所有含「公」姓氏[22]與北方諸大族族名的關聯,倒是一目了然了:
「兀者」 公祖、公肩、公車、公仇、公朱
「回紇」 公夏、公何、公戶、公扈、公華
「烏孫」 公孫、公山、公申、公慎、公勝
「紇奚」 公西、公皙、公師、公施、公息
「曷薩」 公沙、公若、公帥、公索、公輸
「斛律」 公良、公林、公劉、公留、公旅
「紇突」 公濤、公佗、公德、公都、公堵
「巫馬」 公孟、公明、公罔、公文
「呼延」 公冶、公言、公羊
「悅般」 公伯、公賓

因此,將「公」讀為「烏」或「兀」是成功的歸納。而「黃帝」亦姓「公孫氏」也必是「烏孫氏」;而「烏孫氏」又是「愛新氏」。[23]這無疑揭示「中原民族」與北方民族是有著深度淵緣的。

冄氏諸生

姓氏含「冄」字的孔子弟子有五人:冄耕、冄雍、冄求、冄孺、冄季。一般認為「冄」字即是「冉」字。其實,它是「內」、「南」兩字的別寫;這個說法可能較少質疑,因為「楠」字,亦是作「枏」寫的。「冄」讀「納」、「奴」、「粘」、「囊」大概皆可。
除此之外,仲尼諸弟子中還有:「南宮括字子容」和「壤駟赤字子徒」兩人;另如商王「南庚」,「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這些「南宮」、「南庚」、「壤駟」、「南子」,以及古代姓氏「淖蓋」和「淖齒」,都是「冄耕」和「冄季」等的變音或異寫。它們與北方民族族名對應也了然一目:
「粘葛」 冄耕、南宮、南庚、淖蓋
「納吉」 冄季、冄求、南子、淖齒
「納尾」 冄雍
「芮奚」 壤駟
「那拉」 冄孺(蒙古語的「太陽/nar」)

顏、燕、原氏諸生

以半元音y為首的字,將y免去,可約明其古代讀音。如「有/you」讀o/u,「月/yue」讀u/e,「顏/燕/yan」讀an,都符合這個規律。於是孔子四名學生之姓「顏幸/顏祖/顏之/燕伋」就是「愛新/按出/奄蔡/安息」。
王力論證過「安/焉/惡/烏」四字同源。[24]「安/焉/ an」與「惡/烏/ a/al」間的音轉與n-l的諧變有關;這種諧變出現在字首,是「南/蘭」之通;發生在字尾,則是「安/烏」之轉。因為「焉」和「烏」相通,故新疆地名「焉耆」即是「烏耆」。

高柴、后處

仲尼弟子中有「高柴字子羔」和「后處字子里」者。「高」應與「蒿/鎬/毫/豪」等字同音為ghao/hao/ao;因此「高柴/后處」就是「兀者/赫哲」。

施之常、石作蜀

「厙狄」是個重要的氏族,北齊名人「厙狄干」是被稱作「鮮卑老公」。[25]唐代漠北「思結」部,元蒙有「失吉」氏,入主近東的「塞爾柱人」,都是「厙狄」之裔。西域的「瑟底痕」,[26]現代中亞地名Sazagan、Shazhagay、Shizhaga等,都是「厙狄」部落徙居的遺跡。孔子弟子「施之常/石作蜀」的姓氏「施之/石作」,就是「厙狄」。據491年安提俄克城「約翰」的記載,一名叫Sigizan的Hun人,曾服役於拜占庭的軍隊,[27] Sigizan顯然就是「施之常」。

司馬耕

仲尼有弟子「司馬耕字子牛」者。人名「司馬耕」與北方民族族名「悉萬斤/悉泯健」,[28]西域地名「撒麻耳干/Samarkand」等非常音似。一般以為,「司馬」是從官銜轉化來的姓氏。但司馬遷在〈自序〉中,卻未說過因祖上當過「司馬」官,而襲了「司馬」姓。他的先人名字「蒯聵」、「昭豫」、「無澤」顯然就是北方民族的族名「護骨」、「昭武」、「兀者」,因此太史公家系也有以戎狄族名作人名的特徵。我以為漢姓「西門」,胡姓「泣伏/悉萬/石抹」,匈牙利姓氏Szima等,都是與「司馬」同源的。

巫馬施

「巫馬」即是胡姓「宇文」。它與《魏書》記載的「務目塵」、[29]「侯莫陳」;[30]《新唐書》記載的于闐王「姓尉遲氏,名屋密」;[31]西夏民族姓氏「嵬名/訛命」;或《遼史•兵衛志》記載的「屬國軍」族名「烏馬(山奚)」和「胡母思(山蕃)」;乃至中原地名「侯馬/高密」,新疆地名「哈密」(維語讀「庫密」),西域國名「胡蜜丹」等,都源自北方族名「庫莫奚」一字;而「巫馬施」就是「胡母思」。

澹台•滅明

「澹台」當是「拓特」,即「韃靼」之音。蒙古人通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女真部落為「水達達」,可見「拓特」是個通古斯系姓氏。北方諸族沒有族名「滅明」的顯性記載;但西域有「昭武九姓」之一的「米國」,《新唐書》有說「米,或曰彌末,曰弭秣賀」。 [32]「澹台•滅明」,應是「拓特•弭秣」或「韃靼•彌末」之複合。

漆雕

孔子有三名姓「漆雕」的弟子: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說文》說「雕,琢也」;又說「琢,雕也」。因此「漆雕」當是chi-tiu或chi-teok,即族名「赤狄/chi-tji」之音。


孔子的學生大都是齊魯地方的「殷之遺民」,他們姓氏和名字保留了戎狄的特徵。在他們或他們的祖先徹底轉化成使用「官話」的「漢族」之前,中原地區的語言可能相當複雜,各部落語言的漢化過程也不是同步進行的,有些部落仍然在使用戎狄語言,《左傳•魯襄公十四年》記載了一則有趣的相關故事。吳國被楚國戰敗,而告於盟主晉國,各國諸侯被召集到一個叫「向」的地方聚會,主盟的晉大夫范宣子,逮捕了私通楚國的莒國公子務婁;他又懷疑姜戎部落洩密,而指責來會的戎子「駒支」;後者則作了一番頗長的辯解,其中言及:「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這無疑說明,雖然那時「漢語」已經形成通用已久,而且中原「諸戎」部落也積極參與了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活動,但是它們所使用的語言,與中原諸國的主流語言仍然是不同的。


三、春秋前後齊魯及其周邊地名

儘管,許多具有戎狄特徵的中原部落在遠古時代就離析出走了,有些則融合消蝕了,但它們仍然在黃河流域的留下了痕跡。在那些自春秋保留至今的中原地名,許多就是華夏民族的戎狄祖先部落名。

對「三河地區」的「地名」和「戎名」的比較,使我們瞭解到黃河中游的古代部落,與北方諸族有著親緣關係。而《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黃河上游的「西戎」之地,即今天的甘肅慶陽、寧夏固原、陝北延安一帶的漢代地名,亦與「北狄」族名有著鮮明的對應特徵。例如:
烏氏、郁郅、月氏 即「兀者」
木禾 即「靺鞨」
安俾 即「阿巴嘎」
龜茲 即「女直」
復累 即「覆羅」
直路 即「敕勒」
回獲 即「回紇」
朝那 即「叱奴」
獨樂 即「同羅」
而一些沿用至今的陝西地名依然保留了北方民族族名特徵,例如:
府谷 即「護骨」
葭斛(今名「佳縣」) 即「昭武」
周至(原作「盩厔」) 即「女直」
米脂 即「勿吉」
膚施(今名「延安」) 即「紇奚」
吳旗(舊名「吳起」) 即「兀者」
因此,如果黃河下游地名與北方民族族名之間,也可以發現同樣的可比性,那將使整個黃河流域古代居民與北方諸族的同源關係,就能得以全面展現,這種比較也不難實現。

我們不難發現自春秋始,中原地名的記載數量有一個飛躍性的增長。它們中的大部分無疑是承繼於前代的,其中不少還延用至今。這顯然表明:從春秋起中原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形態已趨穩定。下文用於比較的齊魯及周邊地名都摘自《中國歷史地圖集》。為了彌補疏漏,我們添以若干戰國和秦漢時代地名,以及個別西域族國名,來強化這個對比。如:
春秋戰國、秦漢時代齊、魯及周邊地名 北方族名
公丘、冤句、魏其、郁秩、夏丘、尉氏 兀者
東阿、東牟、東垣、東昏、單父、堂阜 東胡
祝其、贅其、垂葭、曲池、曲成、楚丘 女直
丘輿、鍾吾、龜陰、壯武、曲阜、曲沃 昭武
取慮、昌慮、訾婁、鄒盧、陳留、巨鹿 叱羅
蔓葭、馬涇、牧丘、麥丘 勿吉
咸丘、安丘 按出
鮮虞、鮮牟、豕韋、司吾 室韋
外黃、五吾、高魚、武垣、滑 回紇
無婁、袁婁、緣陵、胡陸 斛律
廩丘、閭丘、梁丘、犁丘 如甲
蒲姑、平陰、符合 僕骨、婆萵
符離、浮來 蒲類
高唐、狐駘、邯鄲 烏譚
菟裘、陶丘、桃丘 突厥
石門、鄋瞞 悉萬
須句、石窌 厙狄
高密、姑幕 烏馬、宇文
重館、長葛 鎮國
逼陽、平陽、夫餘 伯陽
京茲、長勺 精絕
即墨、葭密 且末
夫鍾 覆鍾
胡陽 呼延
舞陽 兀顏
不其 白狄
夾谷 夾谷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發現,北方大族之名「兀者」、「東胡」、「女直」、「昭武」、「叱羅」、「勿吉」、「室韋」、「回紇」、「斛律」,都對應著為數眾多的中原古地名,它們也必定曾是上古中原大族。魯國的「曲阜」和晉國的「曲沃」,山東半島盡頭的「即墨」和晉西南的「羈馬」,這些同源地名相隔千里,表明遠古黃河流域曾有過大規模的遷徙活動。被認為是女真系的族名「兀者」、「女直」、「勿吉」、「按出」,和東胡—鮮卑—蒙古系族名「東胡」、「室韋」、「敕勒」、「回紇」、「烏洛侯」轉化成的地名的交錯分佈,則又表明中原人類一定發生過大規模的血緣融合。

中原地名與北方民族族名間的全面對應表明:後世北方諸族,都是出走北方的古代中原民族的胞裔。而中原漢語與現世北方諸族語言間的截然不同,則又表明:後到的使用「藏緬式語言」的部落的不斷注入,才是古代漢語(官話/雅言)形成的根本原因。

加跟贴

笔名:     新网友请先注册笔名 密码:
主题: 进文集
内容: